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潛江、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江漢平原北依長江,南貫漢水,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皮影戲在這裡找到了滋生和繁榮的土壤。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
  江漢平原皮影戲的核心地區集中在天、潛、沔一帶,其顯著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雕鏤(造型)藝術、唱腔藝術和口頭文字藝術等方面。江漢平原皮影的雕鏤藝術,源於潛江的「湯格」和「郭格」,尤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動和影大見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江漢平原皮影戲演唱的劇目多達300多個。這些「劇本」實際上只有劇目的條文,在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唱、做、念、打渾然一體,其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又一主要特徵。
  江漢平原皮影製作精細、造型生動、唱腔優美,富有古樸的楚文化風格,深受歷代人民群眾喜愛。隨著現代文明的成熟和老一代藝人的相繼謝世,江漢平原皮影已經開始走向消亡,其藝術精華亟待後人傳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