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那山,那村,那人

雨後的清晨,我來到了那個飄蕩著一片薄霧,有著崎嶇山路、村民盤山而居的村莊--田灣村,開展“三進三同”聯繫服務群眾活動。新建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辦公樓端座在半山腰,像一位思考者,思考著全村1450人的未來。渝萬高速公路從馬王槽山坳裏筆直地穿出來,公路兩側到處是森林。幾座的房子,幾家院子,幾聲雞鳴,幾聲犬吠,這一切都使小村透露出了清靜、自然、祥和的氣息。

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們穿行在田野的紋理間,爬坡下坎,大致地熟悉了田灣村的地理環境。山間空氣清新,心情舒暢,村級公路早已建成,人行便道也修得又寬又平。這裏沒有小橋流水的美景,莊稼阡卻在陽光裏閃爍著生命的希望。這裏把城市的喧囂與浮躁全隔離在了山下,真令人神清氣爽。

一路上我在提醒自己,作為一名幹部來到這裏,我該怎樣做?想著想著就到了4組賀大忠老人家裏,與他們一家人開始了我一天的農家生活。同吃,幾分感動。熱情好客的女主人把家裏最好的食物拿出來一起分享,生怕委屈了我,看著滿滿一桌的飯菜,雖然沒有城裏的“色”,但有這裏獨有的“味”,爽口無比。同住,幾分溫馨。白天忙於勞作,晚上回到家後把房間徹底打掃了幾遍,還特地拿出一些新的被褥,總怕我住不習慣。同勞動,幾分快樂。撒肥、遞秧、翻地……雖然不能幫上很大的忙,但他們對我這顆願意幫忙的心有說不出的激動。

看到主人額頭上深深的皺紋、長滿老繭的雙手、微駝的背,有一種敬佩,油然而生;有一種愧疚,讓我驚醒。冷暖交替間,眼眶濕潤,思緒飄遠,開始追憶我逝去的時光裏揮灑的青春,20多年前,我出在生在一個小村莊裏。記得那時農村沒有什麼文化,最大的快樂就是公社組織的放壩壩電影。我家裏很窮,看到父母日復一日地忙於那幾畝地,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總有做不完的農活,生活卻還是捉襟見肘,心裏多少點心酸。於是我發奮學習,想走出農門,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也在逐漸清晰,一步步走進城市,而視線卻在漸漸模糊,一點點遠離故土。當“返璞歸真”回到鄉村的時候,我的心卻迷茫了,不由感歎:好一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啊!

躺在床上,我開始了反思,這次活動的關鍵是聯繫、服務群眾,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群眾工作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與群眾交流是一個基層幹部的必修課。而我,在這門課程裏成績是不及格。走出校門這些年,與書本對話的時間較多,與群眾打交道的時間甚少,不知道怎樣融入到群眾中去。跟他們子女年齡相仿或者更小的我,在老百姓眼裏算是一名幹部,而這樣身份的我又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又能為什麼解決些什麼?群眾來訪時熱心接待、耐心解答,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不時覺得愧對社會,愧對群眾,愧對自己。歎息,歎息,再歎息……

抬頭望,滿天的星光;靜謐的夜,熟睡的村莊像老人一樣安詳。享受這美妙的夜晚,享受這村莊帶來的靈光,心跳與窗外的蟲鳴一起和著輕聲歌唱。

啊,那山,那村,那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