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紅樓夢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第二十二回) 賞析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說明]
  寶釵說:「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偈如上)。彼時惠能在廚房舂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末了。』因自念一偈曰:(如上)。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他。」故事出於《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原文細節較繁,小說中轉述是簡化了的。
  弘忍(601—674),俗姓周,其先潯陽人,居於湖北黃梅。七歲奉事道信禪師,後道信傳法給他,稱「五祖」(這五代相傳的法裔是:菩提達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傳教於黃梅東山寺。從達摩到弘忍,禪宗尚未形成宗派,也沒有正式用「神宗」的名稱,還是禪宗的預備階段。弘忍以後,禪宗形成兩派,北派以神秀為代表,南派以惠能為代表。
  神秀,弘忍的大弟子,所以小說稱他「上座」。他後來是禪宗的北宗代表人物。這一派的特點是教人住閒處靜,自妄修心,主張通過坐禪和調息(做氣功)的方法訓練一種脫離現實的宗教世界觀。唐代中葉以後,這一派即趨沒落。
  惠能(638— 713),也寫作「慧能」,唐代著名和尚,禪宗的南宗開創者,也是中國禪宗正統派的創始人。本姓盧,世居范陽(今北平城西南),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出身官僚家庭,父早沒,家境貧苦,不識字,打柴為生,聽人誦《金剛般若經》,發心學佛。投弘忍門下,在寺中從事砍柴、推磨等工作。作偈得弘忍賞識後,弘忍便秘授禪法,並付與法衣、缽盂(「繼承衣缽」出典於此),成了禪宗「六祖」。後來他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傳教,大力倡導頓悟法門,傳承很廣,稱為南宗,長期流傳,是禪宗最有勢力的正統派。《紅樓夢》中的談禪、參禪,也即此派禪學。惠能死後,弟子們記錄他的思想言行編撰成集,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六祖壇經》。
  [註釋]
  1.菩提樹——桑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大約與佛教同時傳入我國。現廣州、高要等地寺廟有此大樹。《西域記》八:「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菩提,佛教名詞,梵語譯音,意思是覺悟。
  2.「心如」三句——代表禪宗的北宗觀點。《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3.「菩提」二句——即「菩提樹本非樹,明鏡台亦非台」的簡語。全偈是禪宗南宗「泯絕無寄」觀點的代表。《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因而,這一派反對各種煩瑣的宗教儀式,輕視唸經、拜佛,也不主張坐禪,專門追求精神「解脫」,其教義的核心就是頓悟空幻,立地成佛。惠能創導這派禪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變革。
  [鑒賞]
  佛教禪宗和其它宗教一樣,教人們在現實的苦難前不要反抗,培養人們逆來順受的奴化性格。它所謂的「頓悟」,實際上是迷惑;它所宣揚的精神解脫,實際上是對人們的思想束縛。它力圖把「佛性」從彼岸世界拉回到每個人的內心,把依靠佛教的經典轉向引導人們相信個人思維所獲得的神秘啟示,把客觀唯心主義轉化為主觀唯心主義。它的哲學思想和處世態度,與先秦莊周思想頗有相似之處。這種思想很容易為沒落階級中一些不滿現實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人所接受。它的主導方面是消極有害的。
  佛教發展到禪宗已逐漸走向它自身的反面,因為它本身潛伏著從理論上導致破壞宗教的傾向:既然「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無佛、無眾生」,「本來無一物」,那麼這種佛教教義的本身也是虛妄的。這樣,它就埋藏下了毀滅它自己的炸彈。而這一武器拿到揭露和批判現實剝削制度的人們的手上,它就會沿著佛教教義所反對的方向前進。明末李贄就曾利用禪宗思想攻擊禪宗思想,也常常表現為對封建末世的黑暗現實和慕求仕途功名的世俗觀念的憎惡和否定。因而,在《紅樓夢》中,禪宗思想仍然是被利用來作為一種批判性的武器的。只是這種武器,遠遠不是理想的武器罷了。因為,它對敵人缺乏摧毀性的威力,卻對自身和讀者都起著嚴重的消蝕鬥志的作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