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DEEPCLUB土耳其博物館之旅

耶萊巴坦地下水宮(Yerebatan Cistern),原來是6世紀拜占庭時代為了戰爭時期的貯水需要而建造的。整座水宮長140米、寬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撐著巨大的磚制拱頂,而這些石柱據說均是從安塔托利亞地區的神殿中搬運過來的。
    據說舊時,伊斯坦布爾老城的居民總能在夜間聽到地下有潺潺的流水聲,卻沒人知道其中緣由。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藍色清真寺附近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地下水宮,也就是耶萊巴坦地下水宮,最終揭開了這一神秘現象的面紗。
    地下水宮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動用7000名奴隸在教堂廢墟上建成的,一方面為的是保證宮廷用水供給,一方面是防止敵人圍困,有備無患。水宮儲水量達10萬噸之多,如果蓄滿了水,據說可供當時全城人喝一個月。到了奧斯曼帝國時期,水宮被廢置,直至十六世紀中期,荷蘭人無意發現了它,才使其重見天日。  從水宮入口拾級而下,好似進入了另一個羅馬柱的世界。呈現在面前的景色亦幻亦真,令人著迷,耳畔迴響的全是水珠掉落水面的叮咚作響,腳下的石板路有些濕滑,路旁佇立著一排昏暗的路燈。憑欄望去,一根根漢白色的石柱表面,留下了時光和流水雕琢的痕跡,石柱底部散發出來的玫瑰紅色幽暗燈光,營造出寧靜而幽遠,神秘而深邃的時空感。讓人一下子想起約旦的彼特拉古城玫瑰色的岩石神殿。
    地下水宮之所以充滿著神秘和誘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希臘神話中,凡人只要與蛇發女妖美杜莎對視,便會化作石像。水宮的盡頭就囚禁著這個邪惡的神靈—— 美杜莎。兩個巨大的石柱下面壓著女妖的頭像。一個朝下,另一個則側臉向下。究竟為何如此放置,就不得而知了。現在中國年輕白領喜歡的意大利名牌服裝有一個 VASACE范思哲,它的標誌就是美杜莎。
    當我們心情愉快的享受在餐廳巨大的玻璃窗外盡收眼底的美麗海灣景色時,不得不讚嘆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為托普卡帕宮挑選的絕佳地理位置。
    托普卡帕宮 (Topkapi Palace)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沿岸一角,是15—19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的中心。王宮主體的建築工程開始於1466年,完成於1478年。這座王宮有別於歐洲單一的宮殿風格,是一座集各種不同風格建築於一身的王宮。面向藍色清真寺的那扇大門(H?mayun)只有當時的蘇丹可以通過,王宮的宮牆是最後被完成的。帶有中東建築風格的瓷器館在1953年被改建成博物館。蘇丹穆拉特三世時期,也就是1574年至1595年間,又添加興建了後宮、學校、圖書館和醫院等新型建築。托普卡普宮第二座花園的左側是後宮,蘇丹的妻妾子女們曾經在那裡生活。花園的右側原來的御膳房現已成帝國時代水晶製品、銀器以及中國古代瓷器的收藏展示館。第三庭院有謁見室、圖書館、服裝展示館、珠寶館以及價值連城的中世紀撰本繪畫書籍。宮殿的中央是聖遺物室,陳列著屬於先知穆罕默德的寶物。
    在土耳其文化旅遊部的安排下,我們拜訪了博物館館長Dr. Ilber Ortayli特伯。奧特裡博士,並和博物館的副館長女士就老皇宮收藏的中國元代青花瓷進行了座談。副館長介紹說,老皇宮收藏有10500件瓷器,其中元青花大約40件。這些精美的瓷器從1496年開始就落戶到伊斯坦布爾的皇宮裡。
    奧斯曼帝國的皇帝大多都很喜歡這些青花瓷,重要場合都使用這些昂貴的中國瓷器。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當年和伊朗作戰時,曾經帶回70件中國瓷器。不過,現在沒有人直到這70件瓷器的細節和下落。」副館長如是說「目前,全世界大約有200萬人來到老皇宮參觀這批精美的中國元代青花瓷。」
    不巧的是,因為老皇宮的中國瓷器展覽是1971年設置的,30多年過去,已經老化陳舊。博物館2009年已經關閉瓷器展覽開始裝修,準備2010年再次對外開放瓷器展覽。為了不讓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失望而歸。博物館破例為我們專門拿出了元代青花的真品。
    一件雙耳殘缺的青花龍紋扁水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馬未都仔細端詳後說:「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龍紋很細,龍生三爪,如意雲頭和獨特海水紋。說明這是一件元旦青花真品。大約是1350年左右的作品。」
    馬未都特別指出,老皇宮收藏的中國元青花,很多配有銅提手,銅壺嘴等。這些瓷器都是遭到損壞後才不得不配金銀銅飾的。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湖田窯成功的燒製出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代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器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逕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
    長期以來,考古界對元青花一直知之甚少。1929年英人霍布遜發現了帶有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銘的青花雲龍象耳瓶,瓶身繪纏枝菊、蕉葉、纏枝蓮、海水雲龍、波濤、纏枝牡丹及雜寶變形蓮瓣等八層圖案。瓶頸部有題字,全文是:「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壙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上個世際五十年代以後,美國人波普博士以此花瓶為標準器,對照伊朗阿特別爾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所藏青花瓷進行了對比研究,找出了74件和至正十一年青花雲龍象耳瓶類型元青花瓷。以後根據這批元青花瓷的特徵,在世界各地又找到一些元青花瓷。
    伊斯坦布爾就是當年著名的「絲綢之路」的終點,來自中國的瓷器和茶葉,就只是在這裡分銷到歐洲各地的。700年後,我們這些後人在異國他鄉再次親密接觸元青花,親自看到土耳其的專家對元青花的珍視和推崇,心裡充滿驕傲和激動,夜裡仍然久久不能平息
返回列表